今年上半年,温州发布《温州市深入推进“科技副总”工作三年行动计划(2024-2026年)》。根据计划,通过3年时间,实现亿元以上制造业企业“科技副总”动态全覆盖。
截至目前,永嘉县已经选派29名“科技副总”前往34家企业开展科技服务,持续推进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的深度融合,加快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。“科技副总”依托强大的学术支撑与超前的学科理念,联动多方资源为企业提供技术攻关、人才引育等“增值服务”,助力企业提升自主创新能力。
深度参与项目研发 助力攻克卡脖子技术
董金新是温州职业技术学院永嘉学院副院长,从事阀门产业相关课题研究已有20余年。如今,董金又多了一个新的身份:浙江伯特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“科技副总”。在董金新及其科研团队的助力下,伯特利在液氦阀门领域的技术攻关取得了突破性进展,已经成功研发液氦阀门装置,并应用于客户现场。
液氦,是自然界中已知的最低沸点物质之一,因其超低温特性而被广泛应用于医疗卫生、航天工程、原子核反应等高精尖科技领域。液氦阀门就是要在接近“绝对零度”(-273.15℃)的极端工况下,依然能够正常运行,并精确控制液氦的流量与通断。
浙江伯特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金克雨说:“早在几年前就看准了液氢、液氦的有关项目,这是科技发展的大势所趋,也是国家的战略发展方向。但是,在-273℃这样的‘绝对零度’下,对产品的材料、密封性、工艺设计等都提出了新的挑战。”
在新产品研发过程中,“科技副总”董金新带队高校专家深入伯特利研发、生产一线,“一对一”精准把脉技术难题,为创新研发提供有力的理论支撑;同时,通过计算机模拟仿真技术,直观展现产品在极端工况下的运行情况;导入3D打印、三维扫描等技术,有效减少前期投入。“科技副总”与科技企业的强强联合,为项目研发注入了强大的动能。伯特利成功突破技术瓶颈,研发出了-273℃液氦特种阀门装置。
事实上,董金新已经是伯特利的老朋友了。早在董金新担任“科技副总”之前,温州职业技术学院就已经与伯特利公司建立了密切的合作关系,高校为企业输送了大量的科技型人才,其中有不少已是企业中高层领导。特别是温职院永嘉学院成立后,校企合作又得到进一步深化。
董金新将自己定义为高校与企业之间的桥梁纽带。董金告诉记者:“现在校企双方正在筹划共建阀门生产型的实训基地,探索‘厂中校、校中厂’的现代人才培养模式。未来,可以为这个产业输送更多的可用之才。”深化“产学研”合作。
赋能发展新质生产力
选派到超达阀门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的“科技副总”,同样是企业合作多年的“老朋友”——兰州理工大学温州泵阀工程研究院党委书记、院长曹驰博士。在曹驰看来,“科技副总”政策的实施,使得原来离散、碎片化的合作趋向系统化,通过精准对接、持续推进、深度融合,实现双方的发展共赢。
从2000年开始,超达阀门就在不断深入探索苛刻工况下的阀门耐磨性能,也是最早介入苛刻工况阀门国产化研发的企业之一。20多年来,随着国内能源产业的发展变迁以及高精尖技术的跃迁升级,对苛刻工况阀门提出了新方向和新要求,一方面对阀门的耐磨性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,另一方面对于保持介质物料的纯净度要求日益提升。以硅原料为例,按工艺需要,纯净度要求从99.99%提升至半导体级别的9个9,而芯片级硅原料的纯净度则要求更是超过12个9。由于阀门金属耐磨层中的金属元素对于非金属纯净物料会产生污染,以往的金属耐磨层已经难以满足新的需求,超达将目光锁定在了非金属耐磨材料上。
今年,“科技副总”曹驰与企业共同设立了四个研究项目,其中就包括解决非金属耐磨层问题的等离子喷涂项目研发。这也将帮助企业应对将来可能面临的更加复杂的苛刻工况,朝向“打造全国乃至世界的耐磨阀门研发和制造中心”迈出坚实步伐。
“‘科技副总’可以点对点地解决关键技术难题,特别是在一些耐磨材料的研发上,学科理论是不可或缺的支撑。”超达阀门副总工程师叶建中介绍,“与此同时,通过项目合作的方式,也能让整个技术团队的创新能力得到提升。”此前,双方合作的一项科研项目成功获评浙江省科技进步二等奖,企业多名研发人员晋升为高级工程师。通过“产学研”合作的深度开展,校企双方已经共同培养硕士研究生30名。
创新柔性引才举措,达到“双向奔赴”效果
记者从县科技局了解到,今年,永嘉县紧紧围绕市委科创委关于“科技副总”相关工作要求,结合省科技特派团的工作,深入实施“科技副总”专项工作。聚焦全县“3+3”产业发展需求,坚持以企业需求为导向,主动对接市内外高校、科研院所,积极征集、建立“企业需求库”和“专家人才库”,精选“科技副总”人选,为企业创新发展精准把脉。目前,已选派29名“科技副总”到34家企业开展科技服务,帮助企业申报项目9项,为企业解决实际技术难题51条。
县科技局局长龚拯民介绍:“‘科技副总’工作是推动高层次人才向企业集聚、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,是柔性引才的创新举措;另一方面,通过‘科技副总’解决部分企业科创资源匮乏、找不到技术研发源头等问题,又解决了高校科研成果与企业技术需求信息不对称、高校研发成果与企业需求脱节的问题,同时为高校院所与企业搭建起了合作的桥梁,实现成果转化,达到‘双向奔赴’的效果。”